Kickboxing 中文翻譯是踢拳道,國內大多翻譯為「自由搏擊」 。其實自由搏擊這一詞不是 Kickboxing 的正確翻譯,之所以 Kickboxing 會被翻譯為自由搏擊是因為之前國內初認識 Kickboxing;而且當時的翻譯水準有限,所以將運用拳法和腿法的 Kickboxing 翻譯成自由搏擊。故「自由搏擊」這一詞是對 Kickboxing 過於籠統的翻譯,因為 Kickboxing 的正確翻譯應為:踢拳道。Kickboxing(踢拳道)有兩種不同的風格,美式風格與日式風格。
踢拳道不拘泥於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實戰中根據戰況自由發揮,靈活施展拳、腳、肘、膝和摔跌等各種立體技術;長短兼備,全面施展,以最終擊倒或戰勝對手為目的。「告訴我基本原理,我將得出適合我自身的獨特的技法。」這就是踢拳道拳學理念的最佳概括表達。以此思想領導,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和取長補短,踢拳道已然形成完美的理論和戰術體係以及競賽規則辦法。在國際武壇百舸爭流的情況下,以其鮮明的特色和實戰功能,在國際武壇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踢拳道技術是簡捷而實效的,它的技術體系不斷地自我充實和完善,只要是在合法技術的範圍中,經實踐證明可行即能被採用。
踢拳道 60 年代發端於歐美,以美國為主要起源和發展中心,在西方文化環境影響下,在全球文化、經濟等大範圍交流碰撞和開放融合的歷史背景中,逐漸孕育併發展壯大起來。乃是一種沒有套路、沒有宗派,強調個性與風格,以實戰求勝為主旨的西方自由式全接觸徒手攻防搏擊術。踢拳道相容並蓄了東方中國武術、日本空手道、柔道、劍道,韓國跆拳道,泰拳,以及西方拳擊和摔跤等武道之精華,是現代東西方武道文化和技藝的最佳結合產物,是當今世界武壇獨樹一幟,高度科學化和藝術化的先進實戰武道,體現了人類武道融匯的成果和結晶。
踢拳道以競賽的商業化、職業化程度高,開放性好而著稱,幾乎所有國際自由搏擊比賽中都採用「無限制自由競賽」的方法,不限制參賽選手的資格,在規則上與泰式比賽規則類似,比賽雙方均赤裸上身(或著短袖衫、背心),下穿長褲,手戴拳套,腳穿護具(或不穿),進行全接觸搏擊比賽。因此,踢拳道賽事往往異常緊張和激烈,非常吸引拳迷和觀眾,對自由搏擊選手的 技戰術水準、戰鬥意志、體能、抗擊力等整體搏擊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此外,踢拳道打破宗派界限,凡承認其競賽規則的團體或個人,均可參加踢拳道比賽,這在客觀上為世界各種流派武術的交流以及踢拳道技術體系的核對總和完善提供了條件。因此,踢拳道賽制被國際武壇視為武道搏擊的終極模式,並看作是真實體驗武道優劣和選手真正實力的唯一公平方式,也成就了國際武術格鬥競技的公認標準。
- 1976年始於歐洲。
- 創始人 George Bruckner 來自於柏林,早在 1978 年 George Bruckner 便舉辦了首屆半接觸與全接觸空手道世界錦標賽,共有 18 國 110 位選手參賽。
- 1979 年至 1981 年每年皆舉辦世界錦標賽,此後每兩年舉辦一次。
- 1985 年加入了極限武術(Musical Forms)項目。
- 1988 年 WAKO 踢拳道協會正式成立。
- 1991 年成立 WAKO Pro。
- 1991 年引進低踢拳道(Low Kick)項目。
- 1997 年引進 K1 規則(K1 Rule)的踢拳道項目。
- 2001 年引進踢拳有氧(Aero Kick)項目。
在 WAKO 踢拳道錦標賽中,只有國家代表隊選手才能參與比賽,每個國家於每量級只能指派一位最為頂尖的選手。代表國家出賽的選手,都是經歷了漫長的國內選拔比賽,才能成為該國家特定賽事的認可選手,因此,WAKO 踢拳道的冠軍選手絕對實至名歸!WAKO 踢拳道在世界五大洲已有超過 122 個會員國,其中 84 國 WAKO 踢拳道會員國,皆被該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與體育主管部門所正式承認。
目前世界上有 300 萬人及超過一萬個道館從事 WAKO 踢拳道運動,WAKO 踢拳道是目前唯一國際單項聯合總會認可也是最大的世界踢拳道聯盟。
在 2002 年 10 月 22 日,國際單項聯合總會召開會議,同時有三個不同系統的踢拳道組織向國際單項聯合總會申請成為其組織。2006 年,國際單項聯合總會再次召開會議,在此之前 WAKO 與 IAKSA 兩個系統討論合作,隨即合併成功,並於國際單項聯合總會申請認可通過。
2014 年,WAKO 踢拳道聯盟更獲國際世界運動總會正式認可為協會成員,將 WAKO 踢拳道列入世界運動會官方競賽項目之一!即表全世界 300 萬踢拳道的愛好者未來將也能夠參加這一世界性大型綜合體育運動會,在國際各大標竿的認可之下,WAKO 踢拳道將邁向更廣闊無際的道路。